“中醫中藥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優秀的棄兒,如果沒人伸出援手,中國這一支優秀的文化結晶,恐怕要從地球上掃地出門。這不僅是中國的損失,也是人類文明的損失。”這是柏楊先生在《投奔中醫記》一文中的片段。然而,隨著人口老齡化以及“治未病”等健康養生觀念的深入人心,加上國家對中醫藥的扶持等,以廣譽遠、同仁堂等傳統老字號憑借自身的歷史沉淀以及放眼未來的戰略期許,正引領著中醫藥產業的復興,中醫藥將不再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優秀的棄兒”,而是會逐漸崛起并為國際所認可。
中醫藥作為“國粹”,是有著數千年文化底蘊和傳承的產業。但是自鴉片戰爭后西醫傳入中國以來,由于文化的不自信以及中醫自身質量標準缺失、專利意識淡薄、科技研發滯后等問題,關于中醫藥存廢的爭論至少出現過五次,即使今天這種“不信任”也依然存在。如今,隨著健康需求以及《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等政策的出臺,在“需求+政策”的大背景下,已被提升至“國民經濟重要支柱性行業”地位的中醫藥行業無疑迎來的充滿機遇和挑戰的黃金發展期,而作為中華老字號的藥企則注定要肩負起使命,擔當起重要角色,其中就包括傳承近500年的廣譽遠。
提到廣譽遠,你或許不怎么了解它的歷史,但一定聽說過定坤丹、龜齡集和安宮牛黃丸等傳世珍藥。作為一家傳承了470多年的中醫藥老字號,廣譽遠同時擁有兩個國家級保密產品(龜齡集和定坤丹)和三項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龜齡集、定坤丹和安宮牛黃丸),這對于傳統老字號來說是絕無僅有的。從2003年東盛集團收購廣譽遠,到2012年東盛處理完自身債務危機甩掉歷史包袱后,廣譽遠就一直在積極轉型,致力于成為一家移動互聯網化的醫藥公司,并最終率先實現了在傳統中藥領域的轉型,積極布局下一個500年,助力中醫藥產業復興。
眾所周知,中國的老字號集體衰落已是不爭的事實,像廣譽遠這樣能從衰落中再次崛起實屬不易,這與東盛集團入主后的改革是分不開的。然而,相較于國內大部分老字號的“以產品保品牌”,廣譽遠更傾向于“以品牌促產品”。一方面,廣譽遠以文化為引領,以龜齡集、定坤丹、安宮牛黃丸、牛黃清心丸四大核心產品為載體,全力打造廣譽遠的品牌形象;另一方面,通過線上互聯網、線下體驗店的新型O2O商務模式,以云端數據建立消費者個人檔案,并以產品為載體進行中醫藥知識及文化的普及和推廣,最終建立以養生文化為主的大健康產業模式。
“未來五年,廣譽遠要成為以中醫藥文化企業和中醫診療服務為兩翼,以消費金融為引領的移動互聯網化中國中高端家庭中醫健康養生個性化解決方案和高品質產品綜合提供商。”東盛集團董事長、廣譽遠掌門人郭家學在接受采訪是如是說。為了實現這一戰略目標,廣譽遠進行全產業鏈布局,上游建設珍稀動植物養殖基地、中藥飲片基地、中醫藥文化體驗及中醫養生度假旅游基地;中游建設中醫藥文化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中醫藥生產基地;下游建成廣譽遠國藥堂、國醫館,提供文化診療服務體驗及中醫健康養生方案和相應產品。
事實上,對于中醫藥行業來說向來都是“得原料者得未來”,對于廣譽遠這樣擁有眾多名藥的老字號更是離不開精品的原料,這也是廣譽遠進行全產業鏈布局的原因之一。據了解,針對上游產業,廣譽遠如今已在全國建立了自己的九大GAP(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種養殖基地,包括吉林的人參種植基地,東北的鹿茸基地,河北麻雀基地,廣西穿山甲養殖園,浙江建德的西紅花種植基地,山西黨參基地,寧夏青海的枸杞基地,安徽、河南的地黃、蓯蓉、菟絲子種植基地等,制藥所用的藥材必須是道地純正的,比如龜齡集所用的紅參就是六年生高麗參之天參,人參皂苷含量達4.5%,高于國家標準20倍。
堅持嚴苛的制藥理念,用最好的藥材,最優秀的炮制工藝,制造出療效確切安全的藥品,是廣譽遠一直在堅守的企業理念。與此同時,打造1000家廣譽遠國藥堂及廣譽遠中醫藥文化博物館和100家國醫館,并通過眾籌新模式整合資本快速擴張,完善中醫藥傳播渠道、拓寬中醫藥銷售網絡,這是廣譽遠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為消費者提供良好中醫藥文化體驗和醫療服務體驗的偉大探索。再加上“名醫名藥”工程,通過名中醫坐診的廣譽遠國醫館,樹立“好醫好藥廣譽遠,名醫名藥廣譽遠”的品牌形象,讓“看名醫、用好藥、治好病”在廣譽遠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從而增加老百姓心目中對中醫藥文化的信任感。